陈澔(1260——1341年)字可大,号云住,又号北山叟 。
元代至顺年间,陈澔在都昌县城创办云住书院并讲学其中,又称经归书院。 [人称经归先生。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家庭背景
陈澔出生在南宋末期,是在元顺帝至元初(1337年前后)主教白鹿洞书院的,巳是七十高龄的蔼蔼长者,既不存在气节也不存在出仕。
他曾在自撰的碑文里每每提及白鹿洞生,且落款为白鹿洞书院陈澔,可见他对白鹿洞书院是有深厚的感情的。
元时,白鹿洞书院隶属于江西行中书省南康路。在蒙人入主中原的八九十年间,巳知主掌白鹿洞书院的并不多,仅见至正年间南康路总管陈炎酉修复书院,余干吴德昭、鄱阳柴实翁、星子叶宗仁、丰城熊自得、都昌黄慥等几位主讲书院。无论是名气还是学识,这几个人都无法与陈澔相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元代的山长非大儒或名宿莫任,且概为学官,由礼部及行省宣慰使选任,与教授、学正、教谕等一体考核转迁,陈澔入主白鹿洞书院二三十年后,书院才被毁掉。直到明代正统、成化时,白鹿洞书院又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发展期。
来白鹿洞书院后,又主讲这所天下著名的书院,作《礼记集说》与理学大师朱熹等人的著作一起名扬海内,故而他的厚德名望一直激励着明清两代的莘莘学子。他好学慎行,淡泊名利的人品、学问也受到后人的尊崇。自明以来,地方上的官员、家乡的学子或题请从祀膜拜,或为所办书院作记,或赋诗以赞扬,可以说他既是都昌地方上少有的历史名人与学者,也是白鹿洞书院史上的一代先贤与宗师。 陈澔一生不求闻达,隐居不仕,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勤学而好古,秉承祖业,精于《易》、《礼》、《书》,曾在都昌建云住书院讲学,亦称经归书院。后又应邀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主讲两年,不少名门俊彦慕名就学,一时间书院学风大盛。
陈澔最有影响的著作是《礼记集说》,乃明清两代学校、书院,私塾的“御定”课本,科考取士的必读之书。元代教育家吴澄称其“可谓善读书,其论《礼》无可疵矣!”《续文献通考》载:“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古注疏不用,《礼记》皆用陈澔集说”。可见《礼记集说》流行之广,影响之大。正是由于澔公著作对明清两代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两朝历代君王都非常景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钦命于都昌县治设专祠祀之。清雍正二年(1724)年诏命从祀孔庙,为先儒。在南康府城(今江西星子县),又被奉为“乡贤”,供奉于学宫“乡贤祠。
陈澔为朱熹四传弟子,其《礼记集说》承程朱学派,就〈礼记〉一书中有关教育篇章作了详细的注疏、解释。在传承的基础上,又有鲜明、独到的个人见解。
经归书院,是都昌存世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曾为都昌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作出过重大贡献。它始建于元代至顺间(1330-1332)。
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知县王珀杨重建,祀元儒陈澔,因陈澔字云住,亦称云住书院。除春秋二祭之外,余皆让”诸生以时读书司礼其间。”并置有学田。万历年间,张居正毁天下书院,云住书院仍得到很好的保护,只改名为云住祠而巳。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陈嗣清增建书舍多间,旋遭兵燹。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县曾王孙和陈澔十四世孙陈臬训重建堂室,更名经归祠,专祀陈澔并继续办学。